【厦门大学2022年度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校级重点项目成果展示】
家书铸魂、榜样耀梦、语文润心
——“三步走”助力新时代语言文字传播
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生第三党支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生第三党支部跨年级覆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专业全体硕士生党员。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服务国家语言战略,传承中华文明,谱写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篇章。支部组织党员多“走出去”,走出会议室,向外拓展,举办更多教育意义与实践意义并存的活动,服务社会。传承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队伍建设。
一、目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回顾往昔,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更应当学党史、忆榜样、守初心,以史为鉴,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将历史经验与个人道路相结合,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基于此,本支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家书铸魂、榜样耀梦、语文润心——‘三步走’助力新时代语言文字传播”专题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专业特色树立支部品牌。以寻模励青,峥嵘岁月忆苦甜”“潜移默化,语言文字润童心”“纸短情长,红色家书话党史”三个项目,采取榜样座谈、语言文字进课堂、红色家书学习、参观访问等方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将党的百年奋斗精神力量转化为个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充分结合语言学、文字学专业特色,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开展过程及活动成效
本学年考虑到疫情防控以及毕业班党员的现实情况,支部积极结合线上平台、党支部“三会一课”和“固定党日+”活动开展支部立项活动。支部分7个学习小组轮流讲党课,党课讲授时间为每月一次,开展了“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党章解读”主题党课、“学史增信,筑牢思想之基”主题党课、“重温入党誓词,践行初心使命”主题党课、“学史崇德,弘扬优良传统——共读《独秀文存》与《守常文集》”主题党课、“家乡党史故事”主题党课、“学史力行,矢志报国强国——‘两弹一星’精神解读”主题党课、“知行合一,开创发展新局——三牛精神解读”主题党课,做好党员日常教育工作,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支部成员线下观看《长津湖》影片,增强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支部成员升国旗,增强党员服务意识;组织支部成员参观校史馆,增强党员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


(一)榜样力量:坚定信念,激励青年不忘初心
通过邀请老党员教师,围绕其入党初心、学术科研之路、如何践行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加强语言文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交流。通过榜样座谈的形式,述往思来,交流分享优秀老党员的精神风貌和坚定信念,强化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在支部党员队伍中形成见贤思齐、担当作为的浓厚风气,激励支部党员找准时代坐标和奋斗目标,进一步激发基层党建活力。
支部成员采访了中文系退休教师杨聪凤并完成了采访稿《枪笔淬芳华——记八十三岁高寿的厦大女民兵杨聪凤教授》。杨聪凤老师生于1929年,亲眼见证了新中国一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物换星移、时移世易,杨老师的双手拿过笔,也扛过枪,笔、枪更迭间变的是国家安全、世界局势,不变的是她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个体坚守和胸怀天下、乐育人材的职业追求。在采访杨老师中,我们体会到站在百年大党新的奋斗起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心怀家国、担负重任,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同步伐,踔厉前行,奋斗不止。


(二)学思悟践:读家书,悟思想
红色家书是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百年史诗的缩影,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格最生动的注解,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真实的教材,是革命家风血脉绵延最有力的示范。支部通过阅读红色家书忆初心、感受家国情长,向革命先驱致敬,主动承担学习党史、传承历史、发扬精神的使命,赓续红色血脉,让精神的言说成为跨越时空的实践。
支部同志们一起深入了解了杨开慧烈士的家书,学习了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斗争精神,不仅为杨开慧的深情和坚韧所打动,更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崇高信仰与革命精神,家书向我们诉说着革命先辈们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大公无私的家国情怀,他们用一生幸福,甚至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发展。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使命,学习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汲取红色革命精神的营养和力量,坚定信仰,迎难而上,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此之外,支部同志们还学习了厦大的杰出校友白雪娇的家书,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的爱国情怀正是厦门大学“四种精神”的重要内容和生动注解;正是因为有无数个白雪
这样矢志不渝、英勇顽强的优秀儿女,才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白雪娇在最美丽的年纪,放弃了优渥的工作,心系祖国,心系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大会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青年一代的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责任在肩,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奋力跑好这一程,跑出新时代下属于我们的最闪耀的青春风采。作为青年党员,应承先辈荣光,将自己所学和实际相结合,学会斗争,敢于斗争,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其他服务:集体备课,促进专业提升
支部立项中“潜移默化,语言文字润童心”活动,根据本支部学生的专业优势,将支部成员分为语言文字规范、方言、古文字等三个方向,发挥支部成员的专业优势,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中促进自身专业学习的提升,形成专业的教案,也有助于支部成员中致力于从事教师行业的党员进行专业训练。但是后期由于疫情等不可抗力,语言文字进课堂只有相应的课件和教案,未进行实地授课,在之后的支部立项中会继续延伸和发展。
三、存在不足
(一)支部立项活动时间安排不当
支部立项活动形式主要分阅读红色家书、采访身边榜样力量和进社区进课堂授课等活动。立项活动较多,阅读红色家书、采访身边榜样力量这两个活动均能够有效完成,但在“潜移默化,语言文字润童心”活动安排在十二月,距离期末考较近,备课和准备时间不足,再加之疫情影响导致活动没能够有效如期举行。
(二)支部组织力,开展活动覆盖面有待加强
支部在开展相关活动时并未形成常态化机制,采访和授课参与的人员也比较有限,活动开展的覆盖面有待加强,仅局限于少部分有时间的相关党员。今后应当常态化做好联系师生、服务师生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采用有效方式将参与面扩大在日常教育活动和支部立项活动中党员的参与度,同时邀请群众一同参与支部立项活动。在支部立项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团支部与党支部交流,促进党团联动发展。扩大活动的参与度。
附件
枪笔淬芳华
——记八十三岁高寿的厦大女民兵杨聪凤教授
“兵者,国之大道,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世纪60年代,国际风云诡谲,国家安全笼罩在前所未有的阴影下,千万青年走上保家卫国一线。而在这全民皆兵的时代记忆中,坐落在台海军事拉锯最前沿的厦门大学,孕育了一支“拿起书本是学生,拿起枪杆是战士”的民兵师,其中不乏“飒爽英姿五尺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大学生民兵。在中文系,有这样一位老党员、老教授,成长于炮雨连天、真刀真枪的军事锤炼,坚守“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红色底色,始终以立德树人为人生价值之所在,耄耋之年仍躬耕不辍、跬步不休,以睿识、慧眼、妙笔记录盛世中华儿女的奋斗足迹。她就是厦门大学中文系退休副教授杨聪凤。
杨聪凤老师生于1929年,亲眼见证了新中国一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物换星移、时移世易,杨老师的双手拿过笔,也扛过枪,笔、枪更迭间变的是国家安全、世界局势,不变的是她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个体坚守和胸怀天下、乐育人材的职业追求。从这样一位心系社稷、以德施教的楷模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代师者教育报国的赤忱热情与责任担当,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去。
一、与时代共振,青年热血烫
杨老师自小乐于实践服务,在连城一中读高中时便积极成为站岗护校的一员。杨老师后来回忆道,彼时年少还不清楚台海局势有多紧张,直到1958年才真正感受到了战争氛围。当年暑假,杨老师作为国家三级运动员来厦参加田径比赛,原以为可以大展拳脚,但金门炮战爆发在即,她连运动场都没踏上便被遣送回家,这让她第一次了解到战争会如何打断并侵扰着日常生活。自那后,她就一直顾念着厦门炮战打得怎么样了,两年后她考入厦大,第一时间就是去看建南大礼堂被炸了的一角修补好了没有。“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青年人关切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写照。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习近平总书记曾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刘子·崇学》中的这句话,借以强调教育、引导青年的重要意义。青年是领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要充分发挥这一最有生气的力量,首要是帮助他们系好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走正确的路。60年进入厦大,新生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民兵师培训,从国际局势、斗争形势等理论分析到站岗吹哨、侦探“水鬼”(台军潜水员)的实地训练,“投笔从戎”成了当时每个厦大人的必然选择,荷枪实弹的海边巡逻是每个厦大民兵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人生体验。1962年盛夏,厦门保卫战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无数厦大学子提交留校申请书希望加入民兵团,甚至有人血书誓言为保卫厦门岛而战。杨老师也坚定地申请留校,最终如愿成为了四营的卫生员,除了要打扫五老峰下的山洞,以便战事发生时有个隐蔽之所,同时还要学习军事技术和战地救护训练。酷暑下的沙滩如炼炉,每一次的训练都在身心两方面锤炼着年轻的生命,但杨老师说同学们很少叫苦喊累,厦大青年用蓬勃的活力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阻碍。经过这一系列民兵活动的锤炼,“世界并不太平,随时可能打仗,打仗就要流血、要牺牲,吃一点苦又算什么呢?”的思想深深烙印在杨老师的脑子里,即使再次放下枪、拿起笔,烈日弹雨里锻造出的保家卫国、坚韧不拔的理念始终是杨老师行为处事的宗旨原则,历久弥坚。
二、守家国情怀,师德育人长
扛枪训练的日子随着台海关系的缓和成为往昔峥嵘,杨老师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中结束了学生时代。毕业后,杨老师选择留校任教,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立足自身语言优势以及研究兴趣之所在,杨老师选择了报告文学深耕,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整个研究,站在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剖析报告文学的性质宗旨以及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责任。面对现代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是实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内在需求,而这离不开一代代学者夜以继日的执着坚守。杨老师紧跟前辈学者的脚步,她说“像黄钢老先生焚膏继晷编纂《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报告文学卷》,那简直是不要命”,但她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撰写出版了《延安火种钢铁魂——草明评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绚丽多彩的光谱人生·黄本立传》等书,这又何尝不是践行着学者的家国担当?
在30年的教师生涯中,杨老师尽心尽力将平等包容、爱护学生的基本原则落实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杨老师处理学生问题时最常说的话,看到一棵长歪的树苗,要扶正它而不是砍断它,唯有这样,才可能收获一片长满参天大树的森林。而这种时时刻刻把学生摆在举足轻重位置上的育人传统,来自于大学期间班主任、授课老师对她的培养关照,又由她传递给年轻学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在教师间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涌现出一群又一群好老师,照亮了青年人成长成才之路,更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
三、延文心难歇,儿女奇志扬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作为老党员,杨老师心系家国、眼观世界,真切地体会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不比看得见的真实战争简单,做强“舆论场”、做大“同心圆”必须主动出击,切实有效地把党的主张、党的声音、党的政策讲给人民听、讲给世界听。握过枪的手便很难再单纯写自安舒逸,于是杨老师以笔为器,为弘扬中国文化、培育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营筑垒。
杨老师一再强调,“中文系的学生一定要有写作”,这份中文人的初心使命也是她退休后每天仍然坚持写作的原因。同时老党员的政治坚守则勉励她“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以文心传红心,以红色文化铸华夏之魂。不论是《我是厦大女民兵》的自传文章,还是《草明评传》《黄本立传》等他人评传,她都着力于聆听时代声音、把稳时代脉搏,在此基础上全面真切地抒写中华儿女的奋斗之志和创造之力,描绘了新时代华夏儿女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象。
从握笔到扛枪再到执教,国家命运、人民生活始终是杨老师关切思索的首要事情,正是这份心系天下、立己达人的胸怀长久地激励杨老师“虽老犹未老也”。纵观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如杨老师一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华儿女不断涌现,创造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展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长征。杨老师对当代厦大青年提出了两点重要期待,“一是一定要有信念,整天为了赚几片钱,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二是要懂得珍惜,懂得我们自己要跟谁走。我们要承认自己是中国的主人,有建设它的责任,那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站在百年大党新的奋斗起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为青年人,当心怀家国、担负重任,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同步伐,踔厉前行,奋斗不止。